xiamen

  自2009年始,海峡两岸展开了一系列旨于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合作的举措。2009年11月,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顺利签署,并于2010年1月15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封闭多年的两岸金融市场以开放的姿态迈入新的里程碑。作为两岸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的监管合作的文件,MOU包括信息交换、信息保密、金融检查、持续联系和危机处置五项内容,其中信息交换和金融检查是两岸金融合作监管的重头戏,旨在建立两岸金融信息的交流机制和完善金融日常经营的联合检查机制。
  为了解决两岸经贸合作的困难,2010年6月29日,两岸正式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金融业合作进入早期收获清单,为两岸各界金融人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金融业合作中的银行业合作率先获利,部分金融市场承诺逐步开放,两岸投资保障机制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被后续跟进。 由此,两岸金融进入了后MOU和后ECFA时代,对政府和企业均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在两岸金融合作大潮中占得先机?怎样才能将其中的商机转为财富?这需要从两岸金融发展大势中寻找答案。
  由此,两岸金融进入了后MOU和后ECFA时代,对政府和企业均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在两岸金融合作大潮中占得先机?怎样才能将其中的商机转为财富?这需要从两岸金融发展大势中寻找答案。
  “十一五”以来,中国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机构体系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体系往纵深化、综合化方面前进。展望“十二五”,中国金融业在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监管协调和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继续延续,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从国内来看,目前国内构建的金融中心可分为三类: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大中华区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各级金融中心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但是在层次上又呈现递进上升关系。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指的是大陆各中心城市提出的经济区域内的金融核心,如重庆提出的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武汉提出的中部金融中心,以某单一经济区为服务目标;大中华区金融中心则指以两岸三地的核心城市为据点,辐射大陆及港澳台等经济腹地的金融中心,例如两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厦门构建的两岸金融中心就是此类中心,“立足海西、面向两岸”;国际金融中心则指在某一重大经济体为依托,面向全球构建的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城市,如上海、香港即为此类金融中心,“立足中国、面向国际”。三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市场腹地上,而且更在于服务目标和政策平台的差异性。厦门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惟一冠以“两岸”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是国家建立多功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是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在海西经济区首次落子,与中国各级金融中心共组成一个完整版图;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两岸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的重大措施,以推动两岸金融业之间的整合,推动大中华区经济金融的融合;这是海西发挥比较优势、率先突破ECFA框架的先行先试,可有效带动整个海西经济产业转变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于两岸合作的大业;这是厦门构建两岸龙头城市、打造两岸交流高地的重要内容,发挥厦门对台独特地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机遇。
  从国际来看,厦门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特色在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和亚太地区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之间的合作。台北定位于亚太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定位于中等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多伦多、法兰克福等则定位于小型的国际金融中心,而纽约、伦敦、东京则定位于大型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均有着天然的强大的经济腹地。厦门则是一个政策优势明显、地理平台独特、定位功能差异的金融中心。从定位上来,厦门的两岸金融中心明显不同于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也不同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则是两个不同经济体为了推进金融整合与合作而设的金融中心,是不同体制下的金融合作共建的金融中心,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金融中心,是服务于一个民族振兴大业的金融中心。
  2011年元旦,台湾正式启动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计划。无独有偶,2011年4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这已是一个两岸经济联姻的时代,更是商海搏击、竞显风流的时代。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批准平潭以“五个共同模式”打造改革试验区,这对海西的经济发展、提升海西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海西模式”是两岸金融合作最强烈的时代特征。
  可以说,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对于产、学、研各界,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中心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庞大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的金融法规、高效的政府服务管理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人才则是重中之重。因此,这是人才的机遇,也是人才的挑战。在此关键背景之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英文简称为WISE)开办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旨在培养两岸高级金融人才,使其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以此推进两岸经济金融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新形势下的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已不再囿于原有的格局,前瞻视野、创新文化、核心竞争力等将成为两岸金融业的新型特征。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大幕已经开启之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将为对两岸金融有兴趣的人士奉献前沿的专业课程、广阔的人脉平台、最新的案例宣讲和高端的沙龙论坛,为海峡两岸更好地进行经济与金融合作提供坚实的平台。

xiamen taiwan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创业和不懈努力,厦门大学现已迈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等学府前列。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现设有研究生院、22个学院以及10个研究院,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文理工医各领域。学校具有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独特优势,构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制,拥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0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25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83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厦门大学名师荟萃,林语堂、鲁迅、顾颉刚、傅鹰、萨本栋、王亚南、郭大力、卢嘉锡、谢希德、等众多大师先后在厦大执教,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60多名,厦大因之有了厚重的学术文化积淀。如今,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1322人,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教授在这里执掌教鞭,薪火相传,辉映南强。
  厦门大学目前共有各类学生3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 20827 人,硕士生14901 人,博士生 2483 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2022人;学生们在厦门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优秀教师的谆谆教诲下,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成长为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精通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成为社会上最受欢迎的毕业生群体之一。厦门大学学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同时,厦门大学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美、日、法、俄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50多所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占地近 9000 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校舍建筑总面积达140 多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藏书达56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31.1亿元,仪器设备总值超11亿元。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等学府前列。
  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比邻中国东南佛教圣地南普陀寺,是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厦门大学之最:
中国大陆唯一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重点大学;
中国经济特区中唯一一所“211”、“985”重点大学;
中国大陆最美的校园之一;
世界上唯一一所校在海中,海在校中的大学;
中国大陆高校中最大的礼堂(面向大海);
现代航空学的摇篮了;
中国大陆海洋科学研究的发祥地
培养了海洋学的第一个授予中国大陆第一批MBA学位;
中国大陆顶尖的化学系;
中国大陆第一个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大学;
中国大陆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中国大陆函授教育的先锋(从20世纪50年代始);
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紧密的大学;
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研究院;
中国大陆第一份专门研究台湾的学术期刊;
中国大陆最早设立国际法专业的大学之一;
中国大陆最早设立国际贸易学科的大学之一
中国大陆顶尖的经济学院;
中国大陆第一个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大陆唯一的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材料与生命化学);
中国大陆教育部首个文理交叉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渊源于1921年建校初期的商学部。1949年以后,在厦门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的带领和精心培育下,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厦门大学经济系升格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这是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20多年来,该院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是厦门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现有经济学系、计划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科研单位,并设有教学实验中心。学院还拥有1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11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25个博士专业。厦大经济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5人,其中教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人)、副教授59人。在校学生人数为4899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硕士生1308人,本科生3214人。博士后科研人员24人。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所做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2005-
2009年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位居全国三甲,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财政学、统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也具有较强实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已经培育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输送了亟需的人才。学员主要分布在政府、金融、财税等行业,并且相当一部分学员已经在各自领域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广泛,学院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加强现有优势学科的建设,加快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现代化及国际化步伐,尽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教学、研究基地。
学院官方网站:

  2005年6月,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为基础、依托于“985工程”二期项目的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或用英文首字母缩略“WISE”)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目前,WISE的计量经济学、数量金融学、实验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这四个优先发展学科有了快速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特别是理论计量经济学)已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联合研发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在中国经济学门类254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位居第二。除了保持科研领先外,WISE还非常注重与实务界的联系,自2005年来累计邀

 
请了近50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参与WISE举办的系列研讨会和论坛。举办了“中国留美经济学年会”等43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WISE还举办学术讲座(seminar)304场,包括高级经济学系列讲座154讲,职业发展规划系列讲座28讲,现代经济研究青年学者论坛40余场,“WISE-IZA”劳动经济学联合系列讲座59讲,其余学术沙龙、论坛近30场。
  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WISE与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德国洪堡大学、韩国成钧馆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与深圳交易所、上海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香港金融管理局、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台湾富邦金控、美洲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美国富国银行、君华资本、渣打银行、BlackCat Capital LLP、Peninsula Capital Corporation、新湖期货、韬睿惠悦、高能资本、第一财经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WISE始终不断尝试将理论研究应用服务于社会,坚持“知识创造价值、学术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咨询成果带回国内,给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想,力争成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学院官方网站:

  1、培训对象: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人员、大陆和台湾地区金融机构行政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其他意向对台投资的业界人士。
  2、培训目的:让学员能掌握现代金融理论,把握两岸最新的合作商机和发展态势,培养学员前瞻的国际视野与两岸金融市场意识,谙熟大陆与台湾金融法规和金融机构运作,在两岸资本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基金、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拓展学员在两岸金融行业的人脉关系,推动海西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助力于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3、培训收获:让学员能掌握现代金融理论,把握两岸最新的合作商机和发展态势,培养学员前瞻的国际视野与两岸金融市场意识,谙熟大陆与台湾金融法规和金融机构运作,在两岸资本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基金、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拓展学员在两岸金融行业的人脉关系,推动海西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助力于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4、教学方式:本项目的教学方式力求与国际接轨,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高端论坛、现场访谈、项目作业等多种教学方式。此外,项目还将安排学员赴台湾证券交易所、台湾期货交易所、台湾富邦金控等相关金融机构作实地考察,进行现场教学,并将组织学员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纽约华尔街金融中心参观访问、实地考察。
  5、38000元/人(含课程费、课程资料费、拓展训练费、证书费、茶点费用)
  6、证书获取:学员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通过后,获得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统一颁发的“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结业证书。
  7、报名咨询:0592-2182886 谢老师;2186573 戴老师;18650119121 李老师   
  8、缴交学费: 户 名:厦门大学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厦大支行 银行账号:4100 0217 0902 4904 620 汇款用途注明“经济学院EDP中心 xxx 学员”

  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依托厦门大学长期以来对台交流和研究的优势,共享厦门大学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资源,共享其强大的金融学学术资源和庞大的财经界校友资源,以及丰富的国际学界、业界资源。
 1、厦门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对台交流最为活跃。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积极发挥优势和特色,吸引了大量台湾学生报读。现有在校台湾学生300多位,包括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包括统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等重点财经学科。厦大已经与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东海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22所大学签署“校际交换生交流协议”,厦大学子在台湾交流院校里所修的学分会被采认。

 
厦门大学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为数不多的大陆高校。厦门大学每年举办或与台湾学术单位、专业机构合办学术会议或论坛十多次,涉及两岸关系、经济、管理、金融等学科。厦门大学被称为“涉台决策研究的思想库”、“两岸文化交流的连心桥”和“两岸教育合作的先行区”。
 2、厦门大学对台研究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成立至今30年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前身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7月9日,是大陆最早成立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2004年2月19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升格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第一篇与台湾学界交流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台湾研究学者赴大陆访问、第一次大陆台研学者组团赴台……,几乎每一次有关两岸学术交流的历史性时刻都与厦门大学有关。厦门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条件,继续保持对台交流的一贯优势,不断加强与台湾各界的交流,扩大学术合作领域,成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3、厦门大学关于两岸的金融研究交流全国首屈一指。其中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自2008年以来,连续承办了三届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与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的“海西经济金融论坛”,在教师队伍中除了受过现代经济与金融理论系统训练的海龟博士外,也吸引了一批台湾优秀师资(全职与兼职)的加盟,如台湾管中闵、薛琦、黄敏助、林建甫、沈中华、史纲等重量级专家。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研究水平全国首屈一指,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近十本,承担了大量的包括台湾证券业商业公会在内的各级课题项目。经济学院2010年成立了“厦门大学两岸金融研究中心”。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均能看到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就两岸金融问题讲学演讲、决策咨询。
 4、厦门大学拥有庞大的两岸金融界及政府校友资源。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现已有会员300多位。厦大台湾校友主要包括:余光中(著名诗人)、连战(国民党荣誉主席)、何宜慈(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创办人)、沈覲泰(台湾“石油之父”)等几十位台湾政府前高官。在大陆,厦门大学金融界校友亦广泛分布于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其中大陆主要金融机构驻台办事处的主要人员基本是厦门大学校友。
  
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
1、厦门大学部分师资:
陈国进: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双聘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1999-2001),美国富布莱特学者(2010-2011),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和闽江学者(2010)。兼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有资产定价、金融计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
陈工: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1999),曾先后赴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3)、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中心(2000)、英国赫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外国财政专业研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经济学会理事、厦门市财政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财政管理与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税收理论与实务、公共经济与管理。
丁长发: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研学系访问学者(2008-2009)。主要研究两岸城市群和城市规模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兼职:福建省经济学会和《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厦门市土地协会理事。
邓利娟: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美国康奈尔访问学者(2006-2007),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夏洛特校区访问教授(2007.8-2008.1)。主要研究货币经济学和金融制度。
郭晔: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研学系访问学者(2008-2009)。主要研究两岸城市群和城市规模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兼职:福建省经济学会和《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厦门市土地协会理事。
韩乾:
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金融博士(2010),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金融工程、天气衍生物定价及其在中国农业金融领域的作用评估、农业金融风险管理等。
何孝星: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证券市场理论与投资方法、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何教授在证券投资价值分析与投资方法、投资基金理论与实践、公司股份制改制与上市、产权购并理论与操作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其多项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及企业所采纳。
洪永淼: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Earnest S. Liu 经济学与国际研究讲席教授,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首批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院长,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主席(2009-2010)。
赖小琼:
经济学博士,教授,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全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福建省经济学会秘书长、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新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刘国深: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主要兼职: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两岸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其成果经常作为大陆对台工作部门的参考意见。在两岸关系研究方面,已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或独立撰写著作六部。
雷根强:
经济学博士、注册税务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财政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税收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李晓峰:
厦门大学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为现代汇率经济学、宏观金融管理、国际金融管理等。
牛霖琳:
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经济学博士(2008),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宏观金融、应用计量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等。
童锦治: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系主任,全国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福建省财政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理事。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4.10-2005.10)。主要研究领域为税收理论与政策。
王洛林: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兼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研究。
王起: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融学博士(2005),WISE金融学副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2006-2009)。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风险度量、实证金融、衍生品分析与资产定价等。
杨斌:
经济学博士,福建省闽江学院校长,厦门大学“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全国重点学科(财政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现任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福建省十届人大代表,福建省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财政学会(IFA)会员。主要从事财政税务、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
张传国:
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曾入选2005年度厦门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6度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荣获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2007年墨尔本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康奈尔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2010.8-2011.8)。
张亦春:
厦门大学金融学系教授,厦门大学金融学学科总带头人,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兼香港科学院和美国国际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天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厦门大学教师最高奖——南强一等奖,是2001、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郑鸣: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厦门大学财务处处长。兼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厦门国际银行总行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厦门市政府首批金融顾问、厦门大学兴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
郑若娟: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厦门大学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环境经济学。
郑振龙:
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1995),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金融学学术带头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金融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金融学年会第二届理事会主席、福建省金融学会副会长、《金融学(季刊)》主编。曾任厦门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代主任、亚太金融学会(Asia-Pacific Finance Association)理事等职。富布莱特研究学者(2000-2001)。伦敦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学者(2006.2-6)
朱孟楠: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兼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国际金融研究》编委、福建省金融学会理事并学术委员、福建钱币学会副会长。先后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学习与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和台港澳、东南亚金融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庄宗明: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于1989年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到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进修,2001年到德国特利尔大学作学术访问研究,2003年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主要学术兼职有福建省经济学会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等。
2、台湾部分师资:
龚天行:
美国纽约大学美国经济与美国财务企管专业双硕士。曾任台湾富邦产物保险公司常务董事、华登国际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花旗亚洲企业投资公司总经理。现任台湾富邦金融控股公司总经理。
管中闵: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雅哥分校经济学博士。历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台湾大学经济系专任教授,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专任研究员,“国科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台大经济系财金系合聘教授,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等。中研院经济研究所所长(2001-2009)。2002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现任台湾大学管理学院财务学系“台大讲座”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客座教授。
林建甫: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人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曾任台湾“经济咨询小组委员”、海基会顾问、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财金组召集人、台湾竞争力论坛总召集人。
黄敏助:
日本拓殖大学管理学博士,台湾证券商业同业会会理事长、证券柜台买卖中心总经理,国立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兼任教授。
沈中华:
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台湾金融管理学会理事长。台湾2006年艾森豪威尔奖得主、富布莱德学者;目前亦为台湾逢甲大学讲座教授。
史纲: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期交所董事、富邦期货董事长。著名股指期货专家,资深华尔街对冲基金投资专家。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客座教授。
薛琦: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台湾世新大学及台湾大学兼职教授。在政界,曾任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咨询委员,“行政院”经济革新委员会产业组副召集人;在业界,曾任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区域委员会(APRC)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台湾加入WTO服务业(GATS)谈判主谈人。
许振明:
美国纽约霍普斯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曾任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暨南国际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
  除厦门大学和台湾师资外,还将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讲座。

  本项目的课程内容以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以两岸关系公共课程为辅。其中2/3为金融专业核心课程,1/3为公共课程。此外,还有系列学术讲座和高端论坛。
  厦门大学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结合两岸金融市场运作的具体操作要求与国内学员的实际需求,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和组合相应课程。目前,课程模块设计如下:

模块设置

课程

两岸关系模块

两岸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发展

两岸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两岸经贸关系与ECFA协议

两岸金融合作与MOU协议

两岸文化

两岸金融理论与实务模块

两岸金融业发展比较

台湾金融史

台湾银行业

台湾投资银行

台湾资本市场

台湾风险投资

台湾创业板与中小企业融资

台湾保险业

台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台湾金融机构营销策略与管理

台湾企业融资与上市

两岸人民币清算结算

两岸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

两岸财税模块

两岸财政体制比较

两岸税收制度比较

两岸财政预算制度

两岸会计准则异同

两岸监管模块

两岸银行业监管

两岸资本市场监管

两岸保险业监管

两岸金融法规解读与比较

台湾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政策与金融中心模块

中国金融业政策介绍

中国金融发展战略与方针

两岸金融法规解读与比较

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与比较

两岸金融中心的特殊意义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模块

两岸金融创新

台湾利率市场化历程

台湾金融衍生工具

台湾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

台湾金融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模块

全球金融经济环境分析

国际资本市场运作

区域货币一体化

金融全球化现状与趋势

国际金融法规与实务

实践课程模块

两岸金融案例分析

两岸实地考察

高端论坛

海西∙两岸经济金融研讨会

两岸金融沙龙俱乐部

中国经济与资本高端论坛

两岸金融高级培训班
国际资本运作总裁班